close

現行翻譯課的教學,如張培基等 (1993) 所言,往往離不開三個環節: (1) 教師定期佈置作業供學生習做、(2) 教師批改作業、(3) 教師課堂講評。根據穆雷 (1999) 的觀察,翻譯課堂傳統的教學方法亦是以練習和講評為主。有些教師先佈置練習作業,之後再作技巧或理論的講解;有些教師則是先講解翻譯技巧、佈置作業、最後再講評。劉宓慶 (1997) 更歸納討論國內外常用的幾種翻譯教學法如下: (1) 對比分析法、(2) 點評法、(3) 討論法、(4) 回譯法、(5) 講評法、(6) 譯作考查。以上對翻譯教學法的描述,大體上是屬於以教師為中心 (teacher-centered) 的教學觀。

但目前翻譯教師間對於創新或另類翻譯教學法 (alternative methods of instruction) 的要求呼聲愈來愈高。何慧玲 (1999) 曾針對國內大專應用外語科系筆譯教學現況作過調查,發現新進筆譯教師在教學上遇到的最大困難除教材難覓位居榜首外,其次就是教法無法創新。可見傳統的翻譯教學方法已不敷新世代教師的需求,他們已有求新求變的急迫感。而近年來廣受教育界歡迎的教學趨勢之一就是網路教學,已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學科領域,但翻譯教學在此方面的應用卻仍很有限。

國內現時在針對使用數位電子媒介輔助翻譯教學的討論仍屬相對少數,較具體的教學案例為張秀珍 (2000) 所實施非同步網路翻譯課程虛擬教室,但因未要求學生到實體課堂上課,學生只透過網路來研讀教材和傳送翻譯作業,師生間缺乏互動討論,學生的學習動機也不佳,因此研究者最後建議雖然多數學生可以接受網路翻譯教學,但若能加強傳統實體教室與網路教學的搭配,應更能提升教學效果。

而在機器翻譯 (machine translation) 和翻譯記憶的研究領域中,史宗玲 (2002, 2003, 2004) 大力提倡使用機器翻譯教學,不僅提出機器翻譯教學的理論和課程架構,更介紹學生使用機器翻譯編輯的訓練模式。她認為目前翻譯軟體的技術雖未十分成熟,但仍適合用來處理資訊類和技術類的文本,而學生在編修機器譯文之錯誤的同時也能增進對兩種語言的敏感度,了解來源語和目的語的特性與知識,進而提升其語言技能。解志強 (2002) 則認為學習翻譯的學生應該認識機器翻譯的用途和學會使用翻譯記憶軟體,才能符合大型翻譯公司求才的需要,亦有助個人翻譯作品的整理和效率的提高。

另外,從語料庫翻譯研究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的觀點出發探討如何輔助翻譯教學,Bowker (2000, 2001) 認為語料庫能提供大量真實的雙語平行文本 (parallel text),加上其文本檢索工具如文內詞頻統計 (word frequency list)、關鍵詞索引 (key word in context, KWIC)、和關鍵詞檢索 (concordancer) 等所具備的功能都能大幅增進學生學習翻譯的效能。而國內對於使用語料庫輔助翻譯教學的研究則有史宗玲、沈志安 (2004),他們利用語料庫比較專業譯者和學生譯者作品的差異,並建議在教學上可利用此種語料庫讓學生注意到自己和專業譯者的不同 (differences),而不只是注意自己在翻譯上的錯誤 (errors)。此外,陳瑞清 (2003, 2004) 以其自建的英漢平行語料庫 (English-Chinese Parallel Corpus) 作過許多中英語料的對照分析,他也認為語料庫的使用將可幫助學生認識語際之間的異同、翻譯風格、翻譯過程中的必要與次要轉換手段、翻譯文本的普遍特徵、不同文類的語篇規律、雙語對應關係等議題。

事實上,現代的專業譯者已經愈來愈倚重資訊科技來完成繁多的譯作,Colina (2003) 就主張在學校訓練的階段就應該讓學生嫻熟電腦輔助翻譯(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CAT) 各種工具的應用,並成為翻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份。因此翻譯教師可致力研究網路翻譯教學的可能性,亦希望能同時培養學生面對未來職場實務譯事時使用電腦科技的翻譯能力 (translation competence) 和作業意識 (awareness)。

引用網址
http://tati.org.tw/?p=3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sunit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