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5266&path=h

 

1、薪資 pay/salary/無薪假 furlough

「薪水」是台灣在2013年的重要話題,舉凡大學畢業生的22K,勞工階級薪水17年來未增加、不景氣下的無薪假等等。在英文裡,有好幾個字都是指「薪水」,但有一些小差別。最容易記的「薪水」是pay,它當動詞是「付錢」,但是當名詞是「薪水」──因為是僱主付錢給你。「加薪」一般可以用pay raise。

另一個薪水是wage,它與pay都是指「工資」,例如時薪、週薪、鐘點費。而salary多指月薪與年薪,例如annual salary。「無薪假」一般稱為unpaid leave,取其字面的「沒有付薪水的休假」。

與薪水有關的還有furlough一字。美國在十月份震驚世界的shutdown,造成美國政府員工放「無薪假」,而美國上上下下用的英文字「無薪假」是furlough,讀做[ˋfɝlo],連許多英美人士也不識此字。它溯源自北歐的荷蘭,原來的字是verlof。其字型的演變倒是有趣,英文裡的四個唇音[b]、[p]、[f]、[v]是彼此互通轉換的。而母音a、e、i、o、u也可轉換,由此可看出是由v-er-l-o-f,轉成美國人所用的「無薪假」f-ur-l-ou-gh。

2、核四公投 Nuke 4 Referendum

2013台灣最大的公共政策議題是「核四公投」,本地的英文媒體普遍稱它為Nuke 4Referendum。英文字nuke是目前國際上nuclear的非正式簡化用語。

nuclear是「核能的」或「原子能的」,新聞英語中最常聽到的「核子武器」即為nuclear weapons。核能電廠一般稱為nuclear power plant。至於台灣核四公投裡的Nuke 4當然是指台電位於貢寮鄉的核能第四電廠。

但是值得一學的倒是「公投」這個字的英文:referendum,它來自refer這個動詞。refer有「參考」、「提到」、「涉及」等等的多重字義,但是職場上最常用的是它表示「參考」的refer to,而它的名詞是reference;我們常用的「參考書」是reference book,而職場上僱主對於求職者過往工作經歷的「背景調查」是reference check。

至於「公投」的referendum其目的是主政者探詢民意以做為其後施政決策的「參考」,這是它字中含有refer的由來!

3、Pi

2013年華人之光在好萊塢綻放的光茫是李安執導的電影《Life of Pi》(少年Pi的奇幻漂流)贏得奧斯卡4項大獎與全球票房達6億多美金。Pi是片中少年主角的名字,因為他的本名常被同伴取笑,因此他以圓周率3.1416的“π”來代替他的本名。讀作[paɪ]的英文字Pi,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涵,但是它背後代表的意義是導演李安的成功。世界最大的電影資訊網站IMDb在介紹李安的第一句話即寫道:

Born in 1954 in Pingtung, Taiwan, Ang Lee has become one of today's greatest contemporary filmmakers.(1954年在台灣屏東出生,李安已經成為當代最偉大的電影製作者之一。)

有一位影評人的評論很具代表性,他在看完了少年Pi之後說:

The Life of Pi is everyone’s life; the film is the best you will ever see about a boy, a tiger, and a boat.(少年Pi就是普羅大眾的生命故事,也是所能聽到關於男孩、老虎、與船的最佳故事!)

4、公民運動 Citizen Movement

軍中因為關禁閉而鬧出人命。由「公民1985行動聯盟」主導,集結了數十萬人於總統府前的凱道,震動了國內外!這一股自外於執政黨與在野黨、完全出於公民自動自發的「公民力量」,並凝聚成為「公民運動」,是2013年的一個獨特新現象。

「公民1985行動聯盟」將它們的英文名字取為CITIZEN 1985。英文字citizen可以指「市民」,也可以指「公民」。國際間也普遍用citizen movement來指現今由公民力量所推動的改革運動。「公民權」civil rights一詞中的civil是形容詞「公民的」,指「平民百姓(的)」的civilian,這三個字都是來自city(城市)這個字。

值得一學的還有「運動」這個英文字movement,它原本是指「動作」、「移動」這種改變位置的意涵,但是它也借指政治、社會、思想這種想法或行為改變的「運動」。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動詞move,在職場上有三個常用的字義,分別是「移動」、「搬家」、以及「感動」,都和「動」有關!

5、監聽 wiretap/關說 lobby

十月的政壇大戲,從立法院長的「非法關說」演到檢察總長的「非法監聽」。英文的「非法關說」是illegal lobbying。動詞lobby在英文裡是「遊說」之意。「遊說」並非壞事,美國對「遊說」一事,尚立有法規。但是如果事涉非法的利益輸送,那就是腐化的遊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非法關說」。「關說」的另外一個比較正式的說法是influence peddling或peddle one’s influence。

peddle原有「小販沿街叫賣兜售」之意,而influence是指「影響力」,叫賣兜售一個人的影響力,所以influence peddling是指「非法關說」,因為「某人透過自己的影響力去幫別人取得不當的利益」。

「非法監聽」則是illegal wiretapping。英文字wire是「電話線、電線」,有一個詞是wire transfer,即為我們說的「電匯」,因為款項由電話線轉過去。而tap是「竊聽」,因此wiretap即為動詞的「電話竊聽」。

6、加倍奉還 pay you back double

日劇《半澤直樹》裡的男主角在劇中的口頭禪「一旦被整必定加倍奉還」,「加倍奉還」成了一時之間最熱門的流行語,英文說法可以用pay someone back double。

「奉還」基本上是「償還」之意,因此用片語pay back算是貼切。pay back除了字面上的「償還」之外,也可以引申為「報恩」或是「報復」,當然要看前後文而定。例如某家公司如果說:We will pay you back for your great contribution. 此話應該是「我們將報答你的巨大貢獻。」

至於pay you back double裡的double,在此是當副詞用,它修飾動詞片語pay back。

然而,你如果常常在職場裡,橫眉怒眼地對別人說: I will pay you back double for what you have done.(我將加倍奉還你所做的一切!),大概會造成負面的人際關係,所以此話還是少說為妙。

7、狂犬病 Rabies

在台灣消聲匿跡達半世紀的狂犬病,在2013年5月居然藉由鼬獾擴散了!多年前在歐洲造成恐慌的「狂牛症」是Mad Cow Disease,但是都有「狂」字的狂犬病,英文名有一個特殊名詞:Rabies,此字源自拉丁字,有madness(瘋狂)的意思。讀音值得注意,它讀作[ˋrebiz]。

台灣在2013年以前是全世界10個狂犬病的非疫區,但是自從2013年發現的首例之後,台灣已自「狂犬病非疫區」中除名,這在維基百科上也有記載:

Taiwan (ROC) lost its rabies-free status in June 2013, after three wild ferret-badgers were found positive to the virus.(在三隻野生鼬獾身上發現病毒陽性反應之後,台灣在2013年6月失去狂犬病非疫區的地位。)

布萊德彼特2013年自製自演的殭屍片《末日之戰》,在3月時全球大賣,劇情一開始即稱殭屍或許與台灣發現的狂犬病有關,當時還引起台灣輿情的不快,要向布萊德彼特抗議,但沒想到5月即爆發疫情。應屬巧合吧!

8、媒體壟斷 Media Monopoly

2013年媒體間的併購引起許多關注,有台資、中資之議,而學術界亦有很大的反對媒體壟斷的聲浪。「壟斷、獨佔」的英文字是monopoly。修過經濟學的人,應該都學過這個字,讀作[məˋnɑplɪ]。它的字首mono-很重要,有「單一」的意思,有幾個字可以順便一記:

monogamy 一夫一妻制
monologue獨白、獨角戲
monotonous單調的、沒有變化的

媒體是media,它是多益測驗的核心單字。另一個字press也是指媒體,而press release是指「新聞稿」,press conference是指「媒體記者會」。

9、路跑 Road Running

2013年是全民瘋路跑的一年,而彩色路跑五彩繽紛的顏色更吸引這項運動愈來愈多人參與;有些人甚至在平日下班之後進行夜間路跑。

路跑的英文是Road Running。run在多益測驗的聽力部份是一個重要的「多義字」,因為它不會以「跑」的字義出現,而是以其他「競選」、「營運」、「進行」、「變得」等等的字義出現。

例句:If you are running late for your job interview, you need to call the company.

本句的running late可不是「跑得晚」,而是:「如果你在求職面試時遲到,必須要先打電話給該公司。」

10、外派 expatriate

隨著國際化的趨勢,職場的挑戰中,管理階層把一名員工「外派」到國外的機會愈來愈多。在2013年,此話題得到比往年更多關注與討論。

「外派」的英文是expatriate,它讀作[ɛksˋpetrɪ͵et],在國際職埸裡,也可以簡稱為expat,讀作[ɛksˋpæt]。這個英文字原本是「驅逐、放逐」之意,後來被借用為國際職場裡的「外派」或「移居國外」。例如,American expatriates in Tokyo是「在東京的美國外派人員」、而expatriate workers是「外派在國外工作的人」;前者的expatriate是名詞而後者是形容詞。

例句:In our headquarters, there are some French expatriates in Tokyo.(在我們的總公司裡,有一些在東京工作的法國人。)

資料來源: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5266&path=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sunit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