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英文句子我們已經講到滾瓜爛熟,別人說了上一句,我們幾乎不經大腦就會脫口回答,例如,老外問"How are you?" 我們就回答"Fine.Thank you. And you?"
又或者老外說"Thank you."我們就回答"You're welcome."
- Nov 04 Wed 2015 19:17
回應"Thank you",還直接答"You're welcome."已經是老一輩的用法了?應該說.......
- Nov 03 Tue 2015 11:53
唯有專注當下,才可造就完美
藝術,對多數人而言,是陶冶性情、是品味展現;對工藝家而言,卻是精益求精、趨近完美的自我淬煉。當個人品味不只是業餘愛好,而是一門專業與一生志業,如何專注達成自己所設下的目標,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自我挑戰。台灣玻璃藝術家林靖蓉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找到前進的方向,時間就是單向道的。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時間永遠也不夠用;但只要我們專注當下,時間卻會為你停留。
- Nov 02 Mon 2015 18:03
英文的受傷有injured、wounded、hurt,可是什麼時候用哪個,你搞得清嗎?
形容詞是情感最豐富的字,用對了,整個英文就像人突然清醒的那種生命力,偏偏有些形容詞或者樣子很像意思卻不同,像few和a few,還有一些形容詞對應到一樣的中文字,但概念卻有區別,像high和tall。現在仔細看這幾張圖,用趣味的畫面加深你對這個形容的感受,你會恍然大悟,喔,原來few是「-」,而a few是「+」。
- Oct 30 Fri 2015 19:06
台大外文系教授獨門祕方》每天10分鐘「回音法」練口說,讓你講英文更像外國人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開口說英文,聽到自己的發音卻又默默閉上嘴巴?
每天練習一次「回音法」,只要短短10分鐘的發音練習,用喜歡的影集、影片,就能練出一口人人稱羨的英文,輕輕鬆鬆讓別人以為你是native speaker!
- Oct 29 Thu 2015 18:32
一個台灣留學生的美國求職經驗談:想找到好工作,一定要為「閒聊」這件事做功課
「美國紐約投資銀行,是世界上最看學經歷的地方。這些公司審履歷的第一關,通常在10秒之內決定。他們只挑名校MBA或財務工程學歷,學經歷不夠亮眼,想進第二關是不可能的事。」短期回台的彥傑和我說。
而彥傑也是他口中「學經歷不亮眼」的那一類。他卻進入了紐約投資銀行,而且從小分行一步一步爭取到中大型公司。
- Oct 28 Wed 2015 19:13
基金這樣投資,人人都是快樂早退族!
- Oct 27 Tue 2015 18:08
台灣人別再亂用外語跟自己孩子溝通
根據語言學家研究後,韋佳德呼籲台灣人不要再亂用外語跟自己孩子溝通,這樣反而會阻礙他們認知發展」
崇洋媚外 害己害人 自己母語 至關重要,學好母語,有助認知發展,有助訓練邏輯思維。
若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您覺得身為老外的我沒有資格聊此事,那麼你似乎有所不知。 除了藝人、教授、譯者之外,我還有另外一個身分:語言學家。我曾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過幾篇語言學的論文。我特別喜歡觀察及分析一些語言學現象。在此分享一個台灣特有的現象,希望對有孩子或以後打算生小孩的您有幫助。
雖然搭捷運很容易被認得,但捷運還是我最喜歡的交通工具。第一方便,第二可以近距離觀察人類行為。我最近發現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一個禮拜之內大概遇到十個類似案例,所以絕對無非個人案例。
很多台灣媽媽,尤其是年輕人,在自以為自己英文很厲害的衝動之下,盡量用英文(加中文,畢竟還是有些字他們不會講)跟自己的孩子溝通。若您現在覺得這沒什麼,因為世界上有很多國家用同樣的方式跟自己小孩溝通,我必須得澄清一件事。像新加坡、印度、香港等地混合使用雙語之系統被稱為pidgin,也就是說一個獨立且系統化的符號系統(任何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
台灣的做法卻不同。每一個媽媽按照自己的知識及自己對孩子外語能力的野心進行溝通。 這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我常常在碩士教書碰到一些根本不會講自己母語的同學。我說不會講的意思是有深度,不是瞎聊的那種語言能力。很多字不認識,成語更不用說。以前有不少家長常跑過來跟我抱怨說「為什麼我家小孩中文不好,我自小一直跟他用英文增強它語言能力」,我都會說「恕我直言,兇手就是您」再加以說明意義為何,他們通常都會恍然大悟。 學好母語,有助認知發展,有助訓練邏輯思維。
母語的運用能力對一個人進一步的學習過程至關重要,因為思考多是以母語為基礎的;因此母語在教育過程中有核心的地位。如果母語掌握欠佳,學習別的語言也會有困難。「母語」一詞,也會給人錯誤的印象。母語不是靠出生地或血統決定。母語也不一定是母親的語言,比如在一些父系社會,母親來自不同的語言區,而孩子通常只用當地的語言,他們只有極少數會掌握母親的語言。
同樣,對於移民後代來說,「母語」不一定是母國或祖國的語言,甚至有可能是人造語言(如世界語)。一個人可以有兩種或更多種母語,因此是「雙語」或「多語」的。語言的學習先後順序,並不一定代表熟練程度。這都沒錯,但若您硬要跟小孩講破破爛爛的英文,長大後他/她英文不好,中文也不好。
人類最害己的行為便是自我優越感。我認識很多曾以為自己母語能力很強的台灣朋友。有一次我開了一堂辯論課,邀請大陸跟台灣同學一起辯論,結果可想而知。
這是為什麼?是因為很多台灣人自小被洗腦講英文多重要,而活在自以為國際但其實封閉的環境之下被逼聽破破爛爛的英文。有百害而無一利。很多人問我我的外語怎麼這麼強?答案簡單:因為我先學好自己的母語。
我愛台灣,希望台灣可以愈來愈好,越來越國際。但若真的要國際的話,得先學習尊重自己的文化。
- Oct 26 Mon 2015 14:57
薪水高、福利好,考上正職老師,卻是我夢想路上的一塊大石頭...
教育總是事與願違。心想事成的時刻少,不如意的例子比比皆是。也可能世人眼中的不如意只是暫時,日後會在意想不到的機緣水到渠成。
聯合翻譯引用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4289
- Oct 23 Fri 2015 10:31
要不就別嘗試,否則就成功。
- Oct 22 Thu 2015 18:58
我不選擇做一個平凡的人,與別人不同是我的權力 – 如果我可以的話。
我尋找機會 – 不是安全,我不希望成為被保護的公民,受國家照顧而變得謙卑或遲鈍。
我想冒算計過的險;去夢想去創造,去失敗或成功。
我拒絕以成功的誘因換取救濟金。我喜歡挑戰,勝過活著的保證;喜歡實現目標帶來的興奮,勝過烏托邦裡了無新意的平靜。
我不會拿自由交換別人的慈善,或拿尊嚴交換別人的施捨。我絕不會因任何大人向後退縮,或因任何威脅而彎腰屈膝。
挺直站立,驕傲且無懼是我繼承的權利;為自己思考及行動,享受創造所帶來的果實,並大膽的面朝世界說,這些是我完成的。
— 迪安‧阿爾芬奇 (政治人物)